|
朱熔基∶明太祖直系後裔十七世孙
关於中国前国家总理朱熔基的身世,颇具传奇。据报道,朱熔基的堂兄朱天池,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,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,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後裔,属於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,朱熔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。
朱氏祖屋——棠坡故居
据南方周末13日资讯,位於湖南省城长沙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,沿107国道东行32公里,转上一条水泥小路,蜿蜒入山,两旁时见青竹婀娜、杂花间树,再行二三公里,地名取棠坡。朱氏祖屋「恬园」就曾坐落在此。村民介绍「朱熔基在这里出生,并度过了童年时光。」
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,清末文豪吴南屏,曾於清同治十二年癸酉(西元1873年)受邀到此做客,并挥毫赞叹恬园之美∶「恬园,长沙朱氏之山庄也,地名棠坡,去会城东北六十馀里,古驿道旁,岗岭回复,数转乃入,至则柴关矮屋,甫见竹树间游与乃伫,客惊而问,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。」
现在,朱氏祖屋所在处是一个苗圃,遍栽紫色的红槭木,开阔的地势,犹可想见当年的规模。
苗圃右边有一四角凉亭,亭中有古井一口,上有记载,「朱氏祖井,始建於清咸丰四年甲寅(西元1854年),位於泞坡祖屋进门丹墀中,有石砌围档,井水清凉甘甜」,这口井自开凿之日起,清泉不绝,朱氏家人及族中所办的学校,都以此为饮用水,至今100馀年,不盈不竭......
翻过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,背面就是朱氏祠堂,按照几位村民的回忆,祠堂足有六七进,雕龙刻凤,气势剧组宏。「先是一个池塘,从一座小桥过去,接著是一个大操坪,迎面是个大照壁┅┅」在1960年文化大革命时,同样未能幸免,只有一株两人合抱的银杏树,得以幸存。
据朱熔基小时的玩伴,他的堂嫂80多岁的朱佩珍回忆∶「你看,那个平地上,我们小时候玩过跳绳的地方。」老人还记得∶「细时这个伢子很灵凡(注∶长沙方言,聪明之意),也很老实,别个打他,他就哭,说∶我不打你、我不打你。」
朱熔基也没忘记这位童年的玩伴。1996年朱熔基回长沙时,曾特意请人将老人接到长沙小住。
岷藩後裔十七世孙
关於岷藩家族,刘佑平先生的《中华姓氏通书·朱姓》中有如下记载∶岷藩开基始於朱*,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,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始封为岷王,原建国於岷州(今甘肃岷县)。洪武二十八年(1399年)朝廷实行削藩政策,岷王朱*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,被废为庶人,远徙福建漳州。朱棣称帝後,他恢复爵位,回到云南,但此後又在永乐六年(1408年)被削除护卫、官属。明仁宗洪熙元年(1425年),四月,令朱*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。1450年朱*去世,谥为庄,史称岷庄王。
依据朱熔基的堂兄朱天池,整理的棠坡朱氏的史料来看,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後裔,属於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,朱熔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。
岷藩後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後,明末李自成、张献忠起义,朱氏家族四散逃离,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,朱天池(即熔垂)老人曾到云南、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,「经过动乱後,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,而且很穷,只能靠教书为生。」其後的几百年间,朱家陆续有人入仕,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,清道光二十八年(西元1848年),粮食丰收,谷贱伤农,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,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,次年天灾,粮价飞涨十多倍,朱家从此「起富不愁衣食」。并开始广购田产,在城乡筑室置房。如此看来,使朱氏家族家败转兴,是朱熔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(字雨田)。
关於这段轶事,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∶「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,名於是邦矣」,列为长沙园林之首。
长沙市志的记载有这样一段描述,朱雨田暴富之後,乐善好施,在长沙设保节堂、育婴堂、施药局、麻痘局,置义山、办义学,并疏浚新河、赈济灾民。方志中评价∶他是「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」。
朱氏家族从此富甲一方,子孙兴旺,多时人丁上百人。在棠坡,朱家因为扶危济困,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。
时至今日,和平村1200多人,300馀户,但朱姓已经很少,基本都离开了。
乱世孤儿——遗腹子
朱熔基1928年10月1日出生,是个遗腹子。他的父亲朱希圣有兄弟6人,另有姐妹数人,他排名老幺。据闻朱希圣绝顶聪明,年少即博览群书,颇有抱负,他曾取屈原「世人皆醉我独醒」之意,自号「清醒上人」。不幸得是在他10多岁时,就染上了肺病,俗称「痨病」,这种病在当时无法医治。朱家长辈於是决定,给朱希圣娶亲「冲喜」。
朱熔基的母亲张氏(注∶海外媒体误为馀氏,馀氏实为朱天池之母)就是这一情况下,匆匆嫁入朱家。朱天池回忆∶张氏的个头比较高,「长得很俊秀」。在张氏怀孕後,朱希圣身体日渐羸弱,没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。朱熔基出生时,她的母亲张氏也感染了肺病,无法给孩子喂奶,恰好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刚刚出生,伯父朱宽浚遂将熔基接到家中,由伯母喂养。
朱天池回忆,从没尝过父爱的朱熔基,与母亲相依为命,当时朱家长辈对孤儿寡母格外照顾,几位堂史弟音也相处亲昵,那时朱氏长辈都喜欢唱京戏,每到闲时,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,拉二胡、打锣鼓,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。耳濡目染,朱熔基等几史弟竟也无师自通,爱上了这一「国粹」,甚至後来当上总理,朱熔基仍乐於在一些场合展示自己的京剧唱功。
至今,朱熔基跟大哥熔坚的感情尤其甚好,1998年,身在美国的熔坚90大寿暨婚庆60周年,朱熔基特意题辞「金石不渝、百岁可期」。亦是「诫题辞」的朱熔基,送给亲属的惟一墨宝。
朱熔基9岁多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,染病已久的母亲张氏辞世,朱熔基父母双亡,成了孤儿,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。
父母接连撒手西去,对於一个不满10岁的孩童,无疑是人间惨事,後来抚养他的朱学方老人回忆,家庭不幸,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,悲惨身世使得朱熔基少年早熟、发奋努力,且养成了处世深沈稳重倔强的性格。
为官理念,实可见先祖身影
後来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熔基,亦能感同身受,同情弱者贫者、反感仗势欺人、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墨吏。他亦有为农民的穷苦泪洒宁边,为长沙的溃堤九江掬泪┅┅实有真情动,实有渊源在┅┅
朱熔基的为官理念,实可见他几位先祖的身影∶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,十五世乔生府君,就是一个颇有官声之人,他辅佐鹿传霖治理四川时,冬季官府救济贫民,某官员私藏了几件衣物,贫民投诉,乔生闻之,正欲起身,突然岩墙倒塌,打伤府君左足,民众争相拥出,乔生府君不顾足伤之病,厉色严斥该员,数以改过,该员深感愧疚,将衣物一一退还。乔生後来「历署诸道、颇得民心」,在他返乡时,民间每家「置明镜一方、清水一盏、白菜一叶,焚香跪道,爆竹声十里不绝。
这位乔生还是一个刚直不阿、从不奉迎之人,族谱中记载,在一次慈禧太后的接见中,众官员皆吹捧慈禧有「宋宣仁太后」之德,乔生「独默然不语」,瞿鸿机感叹∶「憨哉,乔生不可及也。」在朱氏先祖中,金陵为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,因为「修沙洲圩闸、修惠民河,民勒石记之」。而到了朱熔基伯父朱介侯(即朱宽浚)这一代,则以「奉公循理、不伐能不矜功」为宗旨,历任湖北黄安(今红安)、江陵令,「才明识裕、为官运亨通俱优」,这位介侯公因为看不惯「污吏横行、国事日衰」,在宣统年间黯然挂冠而去,归隐棠坡田园。
朱熔基在担任国家总理期间,可说是令人喝彩与扼腕之交相呈现。他曾在「就职演说」中他发誓∶「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,我都将一往无前,义无反顾,鞠躬尽瘁,死而後已。」
然朱熔基的出任,他全力打击贪污腐败,将一大批贪官打入另册,确因牵动了贪根而付诸东流┅┅ [/td][td=1,1,24][/td][/tr] |
|